广州日报:基塘农业再焕生机

青田三号塘旁边的桑树

青田三号塘旁边经过改造的农房

南国丝都博物馆内的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波

近日,佛山市首个基塘农业研究中心工作站落户顺德杏坛,这对推动基塘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实际上,早在一年前,杏坛青田就已经进行“美塘行动”,探索蚕桑生态、创意农业的发展路径;而均安南沙300亩连片桑基鱼塘景区还原“百亩基塘十里桑,万株仙果千棵萄”的农业盛况;国家3A旅游景区、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以基塘、丝绸文化打造的主题公园雏形初现,都是对基塘农业文化的传承、延伸和拓展。

记者走访发现,曾经孕育出顺德“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的基塘农业通过转化为新业态,文旅结合或将成为顺德农业的另一张名片。

美塘行动与“青田范式”相呼应

在杏坛龙潭青田村的池塘边,一株株桑树吐出新芽,为一亩曾经荒废多时的池塘增添了许多生机——在美塘行动中,这一亩池塘被称为“三号塘”。

据了解,“美塘行动”始于2018年初,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廖森泰提出。彼时,广东青禾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成立顺德美塘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旨在利用农业生物和工程技术改造基塘生态环境,实施美塘行动,为佛山、珠三角乃至广东省乡村振兴和美丽田园建设提供示范样板。而青田村小组就是“美塘行动”的试点之一。

几乎每天,青田村民刘瑞庆都会骑着自行车环村骑行一周。生于此、长于此的他6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这里,《青田村志》《青田八景》等就是由他主笔撰写。据刘瑞庆回忆,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青田作为传统的岭南水乡,桑基鱼塘很繁盛。“青田曾因桑基鱼塘而迎来鼎盛时期,蔗糖亩产高更是当时的典型特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年轻人的逐渐外流,在青田,桑基鱼塘的发展模式逐渐被取代,在村心塘、村边塘已不再使用,更难以产生经济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珠三角桑基鱼塘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廖森泰说,目前存在塘基种植作物效益低等问题。

实施“美塘行动”,既是对农业农村环境的整治,也是对乡村振兴“青田范式”的践行。2016年,青田乡村复兴计划启动,由顺德榕树头基金会、杏坛镇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合作共建。此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所长渠岩提出“青田范式”九条,其中特别提到了以桑基鱼塘为基础的“人与农作的关系”,强调“生态永续”。

如今,三号塘的美化效果已得到提升,不仅水质方面得到净化,还结合养殖实际需求,设计了一间具有岭南顺德水乡韵味的农舍。记者探访发现,这个十来平方米的农舍划分成两个小隔间,一间用来摆放农具,另一间可供农户日常休息之用。“未来这里还将成为智慧水产的实践场所。”顺德美塘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毅成介绍说,“通过各类传感技术对养殖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实时监控、预警异常等,建立省力增效的智慧水产养殖模式。”

中心工作站为基塘农业探索新模式

3月28日,广东佛山珠三角基塘农业研究中心在佛山市农科所挂牌成立。早在十天前,在中国乡村文化活动日上,佛山首个基塘农业研究中心工作站落户顺德杏坛。接下来,佛山市基塘农业研究工作站将覆盖顺德、南海、三水、高明。据透露,下一步,研究中心将协助佛山南海将珠三角基塘农业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推广新型基塘农业生产模式1万亩以上,带动当地水产养殖技术的发展,提高商品鱼品质和提高养殖户收入。

作为“美塘行动”以及基塘农业研究中心的发起人之一,廖森泰表示,“美塘行动是传承和发扬顺德基塘农业文化的基本载体;基塘农业研究中心及其工作站将在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上不遗余力。”

在廖森泰看来,珠三角传统的基塘农业模式是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在顺德尤其明显。“曾经的模式是种桑养蚕,但现在养蚕已经很少了,所以要形成一种新的模式,注重科技以及环保技术的应用。”谈起“复兴”桑基鱼塘,廖森泰滔滔不绝,有关于蚕桑的资料塞满了他袋里的10多个U盘。

实际上,依托“美塘行动”,顺德在探索基塘农业发展新模式上已先行一步。曹毅成表示,项目团队现在顺德租赁鱼塘30余亩,作为美塘行动的初级示范点。在青田村,七块鱼塘的功能定位已基本明确,“塘基分区种植不同色系花林、绿草、果桑、蔬菜、菜桑,在塘边樟树林围栏养殖蚕桑生态鸡,打造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水产养殖模式。”他说。

据曹毅成透露,接下来将打造200亩以上连片鱼塘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区。在顺德乃至珠三角地区,租赁塘基、鱼塘相对标准的连片鱼塘200亩及以上,改造沟渠为生态沟渠,建立微生物-人工湿地生态修复系统,塘基种植桑树、花草等美化,作为美塘行动整体方案中改造高密度养殖为生态循环种养的示范推广基地。同时,还将升级包括历史文化馆、体验馆、创意馆、生活馆在内的美塘创意农业文化馆。

文旅结合“复原”桑基鱼塘

航拍下的300亩连片桑基鱼塘景区,还原了“百亩基塘十里桑,万株仙果千棵萄”的农业盛况,这是位于均安南沙的太子休闲农庄。每年的三月上旬到四月中旬,在这里,“桑基鱼塘文化节”都会如期而至。

记者走访发现,这片景区里还蕴藏有顺德首个基塘农业博物馆、百年古桑林、十里桑果长廊、怀旧蚕房灯,其中集中有100多个品种的桑树基因库更是了解桑基发展的“百科全书”。还通过与文创相结合,让人置身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无处不见的创意墙绘,此外还将拥有原创系列童话故事——《太子鱼与蚕宝宝》,这个童话的主角们已经有了动漫形象,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杀手锏”。

在顺德大良新城区内,也有一方桑基鱼塘“净土”,这里是国家3A旅游景区——南国丝都博物馆。作为全省首家获得认可的民营博物馆,运营至今已有12年。

该馆馆长吴英海曾在顺德丝厂工作,见证了顺德桑基鱼塘的发展。据其介绍,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已经升级为南国丝都文化主题公园,涵盖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展示区、桑基鱼塘湿地生态公园区、文化交流体验区、生态葡萄园等。“创建南国丝都文化主题公园,再现顺德当年丝绸产业繁荣景象,目前,南国丝都已经被注册成为文化、旅游、丝绸商品等多个行业企业的品牌名字。”吴英海说。

观察:

顺德基塘农业

应重视背后的文化保育

近期,佛山基塘农业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正在有效推进中。廖森泰表示,申遗成功后,对保护、传承和发扬佛山基塘农业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顺德基塘农业,曾孕育出“广东首富县”“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的繁盛,顺德曾创造发明“桑基鱼塘”的先进农耕模式,“果基鱼塘”催生了商品经济萌芽,“桑基鱼塘”开启了缫丝和机械制造等早期工业化进程,“一船丝远出,一船白银归”带动了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兴起。由此可见,基塘农业在顺德的重要地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发现,无论是美塘行动、农业研究中心工作站还是连片的基塘农业景区和主题公园等,不仅仅是对农业农村环境的再造,还非常重视对顺德基塘农业文化的保育和传承,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基塘文旅产业的呵育。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退休教授司徒尚纪对岭南历史、地理深有研究,早在2012年,他就提出“顺德桑基鱼塘应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之列”。他曾建议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立桑基鱼塘文化博物馆、开辟蚕基鱼塘观光和生态旅游基地。如今,他的一些想法已逐渐在顺德“落地”。

司徒尚纪表示,桑基鱼塘在广州番禺、佛山、中山等地均有分布,但从知名度、效益等方面来说,基塘农业尤其是桑基农业还是应以顺德为核心。“顺德的桑基农业还牵涉到自梳女等社会形态,因桑树而引起了社会结构、婚姻形态的变化,将基塘农业与背后的文化基因相联系,才能凸显其重大意义。”司徒尚纪进一步解释道,“换言之,就是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的一系列的变革,这和现在所说的生态文明相吻合。”

“我们称顺德为‘岭南壮县’,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基塘鱼塘发展模式而引起的对社会教育、科技、福利等的延伸,从而派生出的社会经济效益。”司徒尚纪如是说。

不少接受记者受访的人均表示,如何保育桑基鱼塘背后的文化价值,突破地理分散的瓶颈,打造文旅品牌,进而推动基塘农业文化的“全面开花”,仍是亟待思考的课题。